|
||||
|
||||
|
四月的滄源還裹著些微涼意,汽車在盤山路上繞了不知多少個彎,窗外的綠意卻愈發濃烈。我攥著衣角,心里還揣著剛從經營部換到計量部的緊張——這是我第一次來滄源,也是第一次接觸計量工作?!巴醺?,咱計量部現在主要忙啥?”我忍不住問身旁的司機?!斑€能啥,量地唄?!蓖醺绲脑捪耦w定心丸,我望著窗外層層疊疊的莊稼地與茶田,心想這活兒大抵不難,緊繃的神經悄悄松了些。 車翻過最后一座山時,我徹底看呆了。那些在陡坡上開辟出的梯田,茶苗整整齊齊地扎根在紅土里,連石縫間的小塊空地都種著玉米,像是大地精心編織的綠毯。風里飄著淡淡的茶香,我忽然懂了什么是“地無三尺平,人卻有千分勁”,勞動人民把貧瘠土地熬出了生的希望,而我即將面對的工作,原來就是要和這些土地、這些守著土地的農戶打交道。 到項目部時,量地工作已近尾聲,我負責的是到村里收集資料,做征地補償匯總表。本以為是“整理表格”的輕松活,可跟著部門主任第一次去村委會,就碰了壁?!昂枚噢r戶不愿簽字,先給你們這些吧。”村委遞來薄薄一疊資料,語氣里滿是無奈。接下來幾天,我們跑遍了周邊村寨,結果卻都不盡人意。有個村委會的支書干脆擺擺手:“我們不租,你們回吧?!标柟鈺竦萌税l燙,我卻心里發寒,這才明白“量地”背后的征地工作,遠比我想象的難上千倍。 后來和村委人員聊天,才解開了農戶們抵觸的緣由。原來大多農戶是第一次聽說“茶光互補”,擔心后續架設設備會擋了茶苗的陽光影響收成,這些未知像塊石頭壓在他們心里。我跟著去茶地時,遇到了茶農田阿姨,她蹲在地里小心翼翼地撥著茶芽,嘆著氣說:“我們這兒的地金貴,種糧食不賺錢,這幾年茶價又低,一年到頭也攢不下幾個錢。要是項目影響了茶樹,日子可咋過?” 她的話像針扎在我心上,我忽然明白,那些拒絕不是不講理,而是土地里藏著他們的全部生計,是春播秋收的希望,孩子的學費,老人的醫藥費,都系在這一壟壟茶苗上。 為了打消農戶們的顧慮,項目部聯合政府和村委開了好幾次會,最后定了分批分組進村協調的方案。我們揣著政策文件,一遍遍往村寨跑,逐字逐句給農戶解讀補償標準,遇到農戶有疑問,就耐心解釋,并說明后續設備布局會充分考慮茶苗的生長需求;村委干部則利用晚上的時間,挨家挨戶拉家常,從光伏項目的長遠收益講到村里的發展;政府人員也投入其中,忙著對接各個村組,保障整個租地流程的高效推進。 記不清跑了多少次村委會,說了多少句話,直到有天清晨,村委人員找到我們:“之前不同意租地的幾家農戶同意了,現在就可以量地。”那天之后,同意租地的農戶越來越多。量地時,我跟著田阿姨走過她的茶田,她指著幾株長勢喜人的茶苗說:“這幾棵是我十年前種的,每年春茶都靠它們多賺點。”我看著她眼里的光,忽然懂得,推進項目從來不是追著進度表跑,而是要蹲下來,站在農戶的角度想問題,土地是他們的根,只有把他們的擔憂當成自己的事,把承諾落到實處,才能換來真心的信任。 如今再去茶地,茶苗依舊郁郁蔥蔥,農戶門現在不僅能按時領到租地款,還能像往常一樣采茶收茶,日子眼看要比以前寬裕了。當山風吹過茶叢,像是在訴說這段從抵觸到認同的故事。 我站在茶地里,想起初來時的緊張與輕率,心里滿是感慨。這段征地工作的經歷教會我的,遠不止計量工作的流程,更有對“同理心”的理解,無論做什么事,都要慢一點,多聽一點,多懂一點。只有把根扎在實地里,學會換位思考,路才能走得穩,走得遠。 ? |
||||
|
【打印】
【關閉】
|
|||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