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||
|
||||
|
一年前,我告別了城市的霓虹燈,踏上了南下的列車,奔赴水電一局云南光伏項目現場。彼時,這片陽光坡地充滿了未知,卻最終成為我青春最深刻的課堂——水電一局青年以堅守與奮斗,讓“自強不息、勇于超越”的水電精神在云嶺追光路上熠熠生輝。 2024年盛夏,我加入了項目建設隊伍。面對朋友“為何在明媚年紀選擇偏遠山地”的疑問,我深知祖國清潔能源事業需要有人扎根。我們的目的地,距離縣城有兩小時的盤山車程,回家需輾轉多趟列車,但追逐綠色未來的信念從未動搖。 初到現場,環境挑戰遠超想象。正午的陽光烈得能曬紅皮膚,手臂很快變得黝黑;山地地形復雜,光伏板安裝需精準測量坡度,不少區域只能依靠人力搬運設備;雨季泥濘的山路讓運輸車寸步難行。起初,我常羨慕城市生活,但前輩一句“光伏電站建成每年可減少數萬噸碳排放,還能讓村寨用上清潔電”,讓迷茫消散,責任感油然而生——這是水電一局人“舍小家為大家”的擔當。 山地亦有詩意:春天,山茶花、杜鵑花環繞光伏場地;秋天,野果滿枝,光伏支架與金色山林相映;深夜收工,能見到澄澈的星空。在“自強不息”精神的感召下,我們用儀器丈量坡地、用汗水搭建支架,漸漸找到了人生的坐標與追光的意義。 項目現場有幾十名平均年齡不到35歲的青年建設者,來自天南海北,因綠色使命相聚。這里雖無城市的喧囂,卻有集體生活的溫度。食堂里,早餐的熱粥暖胃,晚餐的熱湯驅寒,讓我們嘗到家的味道;深夜宿舍,同事會留燈等候加班者,遇到技術難題時,前輩帶領我們測算,同輩相互借鑒,一句“看夕陽下的光伏板”便能化解委屈。家人的牽掛與理解,更成了我們堅守的底氣。 一年來,我見證了山地的蛻變:從荒蕪坡地到光伏板整齊排列,從寂靜山林到逆變器發出穩定電流,光伏區已全容量并網發電。我們的青春足跡清晰可見:有人考取了證書,有人收獲了愛情,有人從畢業生成長為技術骨干。雖錯過城市的繁華,卻在祖國清潔能源藍圖上刻下了印記。 常有新同事問“會后悔嗎”,我們總指向光伏矩陣:“光伏電站全面建成,清潔電力點亮萬家,所有辛苦都值得。”這是水電一局建設者的浪漫——用雙手筑起綠色藍圖,以堅守祖國清潔能源事業。 如今,山間陽光依舊,我們心中滿是力量。青春從不是活成標準答案,而是如一代代水電一局人般,在祖國需要處堅守。萬家燈火因我們而亮,祖國綠色藍圖因我們而添彩。這是云嶺追光青年的“浪漫”,更是水電精神的傳承——以美好年華,在需要之處種出“綠色春天”。 |
||||
|
【打印】
【關閉】
|
||||
|
|